觀看國內許多大小登山社團對登山安全的教育大多只著重技術教導,顯少在體能基礎的肌力上要求; 也有不少社團提倡藉著游泳、騎單車、走路、打太極拳...等來提升登山體能,但再仔細分析這些訓練帶來的肌力與實際登山需要的肌力相差甚遠; 有些人更是著重在裝備上,講求輕量化、選購最新研發的材質,但算算看再怎麼輕量化,花再多的銀子用再好的裝備頂多再減個幾公克的重量,為什麼沒想過把自己的力量基礎先提昇呢?
文章參考
登山者的體能訓練(一)爬階梯比跑步好
就如老奶奶說的 …...
回想一下登山的情況:「背著背包走在山坡上」。撇除壯闊優美讓人疲勞盡消的山水背景,光是身上的背包沒有10幾公斤也有7、8公斤重吧!然後把這10幾公斤的背包...不!應該還要加上自己的體重往上爬,別忘了還有下山!上述的平地運動哪一種是背著10幾公斤在做訓練呢?
事實上人身體活動時最需重要的「工具」就是肌肉,甚至不動也都是要靠肌肉來維持「不動」的姿勢,肌肉對人體的功能可以說小到坐臥、站立、行走、上廁所大小便甚至呼吸,大到運動員的競技表現如跳躍、揮棒、衝刺、芭雷舞者的優美動作、太陽馬戲團的超高技術表演....等都是發揮了肌肉的功能,表現在不同領域裡,所以登山這樣一個需要「力量」的運動怎能還不把肌力放進平時的輔助訓練裡?
最常看到的是一個連平地蹲(無負重)都很吃力的人,就直接背著七、八公斤的背包往百岳衝,用連撐自己都撐不太起來的雙腿去應付上上下下的陡坡,還要面臨各種起伏不定的大自然環境(走在羊腸小徑的斷崖邊、逃離蜜蜂的襲擊、突然面臨土石流、天黑了腳程突然要加快、一時間失去了登山杖....),登山風險難道不會增加?也許你會說我還年輕力壯,但你也許不知道許多老化研究數據顯示,人在30歲之後平均每年肌肉以0.5%~1%的速度流失,加上如果沒有適當的肌力訓練、作息不正常、飲食不均衡、生病、環境影響還會加速流失率(在山中的生活大多如此不是嘛?),而實際上台灣愛好登山的族群年紀超過40歲以上的人口則佔多數比例。
日本對「登山時經常會出現的狀況」做了一些調查,得到的結論佔大多數是肌肉酸痛,以下依序是下山時腿部顫抖無力容易跌倒、膝蓋疼痛、上山時沒體力、鞋子磨腳、抽筋、腰酸背痛、走路時雙腳沈重、腳踝扭傷,這大多都是因為不重視肌肉的性能,當肌肉被使用超過其能力所及而引起的肌肉疲勞,繼而帶來傷害、疼痛及各種不適的現象。
如果把身體當做是一部汽車那肌肉可以說是引擎,登山技巧就是駕駛本身,車身就是登山者的裝備,這裡就先不談技術與裝備,來談談引擎---肌肉。
看看下圖:上半身背負著背包,此時上半身至少需有足夠的肌力來背負背包的重量,不然會被背包壓垮; 下半身也就是雙腿要有足夠的肌力把身體支撐站立起來,之後才能帶著身體上坡下坡。在行進中上半身軀幹肌肉不斷維持著穩定平衡,下半身雙腿肌肉也持續地發揮其肌肉耐力的功能性運作,雙腿交替爬階梯。
而這些肌肉耐力運作的功能優劣背後全部源於最大力量的基礎,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,假設我一次的力量最多能扛起100公斤的重物時,若我要去登山相當於我的耐力體能可以背負30公斤以下的重物; 如果我一次的力量最多只能扛起30公斤的重物,在體能負荷安全考量下,我大概只能背負6公斤以下的東西。一次最多能扛起的重量代表最大肌力(100公斤),能背負著重量(30公斤)進行活動,同時能維持續長時間持續的能力就是肌耐力,這樣有比較清楚為什麼力量是這麼重要了?
但現實是,你不去鍛鍊她,她就不會留在你身邊!
用下表來做一下結論:
|
圖片連結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rawings/d/1NjyM1F9pDfmSwT829SQ-0qpFwwY0AJI39DKK9tu4FYI/edit?usp=sharing |
其他延伸閱讀
怪獸老師的文章「不能迴避的問題」
歡迎文章轉傳分享,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,若需引用請告知!